歸途

攝於凱恩斯@澳洲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告別一台蘋果二型(Apple II)後,過了差不多二十年才重新留意蘋果電腦的發展。

引起我興趣的是蘋果電腦用BSD UNIX系統為基礎開發出Mac OS X。因為從技術層面而言,UNIX要比Windows要先進太多了,而且兩者在穩定性上的差別更是不可以道里計。可是一直以來,UNIX的軟件和硬件對一般人來講都是遙不可及的,相類的LINUX又不是發展得很成熟,Mac OS X的出現正把一個成熟而價錢相宜的先進作業系統帶到大眾市場。更重要的是,在開發了Mac OS X之後,蘋果系統跟主流的視窗(Windows)系統的互通性和兼容性大大的提高,主要的檔案類型(如Word、PDF、 JPG、TIFF等)都可以在兩個平台互換,在中文處理方面也使用了更先進的統一碼(Unicode)標準。當時轉換電腦平台可不是鬧著玩的事(現在轉換電腦平台就容易多了),必須仔細考慮清楚各種互通性和兼容性的問題。

那時候正在科大唸研究,差不多每個週末都在科大課室和圖書館渡過,很需要一部輕巧、性能齊備、電池續航力強而且運行穩定的電腦。手上的新力(SONY: 我到現在還是沒法接受「索尼」這個官方譯名)電腦PCG-C1MT雖然輕巧,可是速度和電池的續航力都未能應付日益繁重的功課,而且穩定性有極大的改善空間。

這個時候正好蘋果電腦推出號稱世界上最小的全功能手提電腦,對我來講正像久旱逢甘露:

上面的廣告只不過讓我對大與小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那長達7分鐘的簡介才是讓我下定決心重投蘋果懷抱的原因:

在當時(2003年)來講,這部12英吋屏幕的全功能手提電腦為我提供了一個先進而穩定的作業系統、顏色準確而亮麗的顯示屏(這對我處理數碼相片很重要)、DVD燒錄器、藍芽和最新的無線網絡(802.11g)的功能、還有輕巧堅固的機身(用飛機外殼級別的鋁材),簡直就是一次滿足所有的願望! 我在下決定之前,仔細研究了Mac OS X的資料,發現它實在比當時的Windows要先進得太多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時Mac OS X 10.2(Jaguar)(2003年)有一個功能叫Quartz Extreme,它能利用電腦顯示咭的處理器繪出系統界面的圖像,既加快了界面圖形的顯示速度,也減輕了主處理器的負擔,因而大大提升了系統的執行效能(因為主處理器能把空出來的時間用在其他系統運算上)。類似的技術要到2007年微軟(Microsoft)發表Windows Vista的時候才給運用到視窗平台上。另外,由於系統界面的圖像全部是以PDF的格式繪制,所以無論任何軟件都能把文件直接列印成PDF檔案,無需安裝額外的軟件,既省錢又省時,為檔案交換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這是我第一部麥金塔電腦,它不單為我的學習提供一個穩定的平台,還豐富了我的生活。電腦到手不久就要為一個朋友的婚禮在很短的時間內製作一段影片,如果沒有這部電腦的卓越性能和豐富的多媒體功能(所有製作都是用電腦隨附的軟件iMovie在一個下午之內完成的),我想要花上數以倍計的時間和金錢才能完成這個工作。

到2004年有朋友願意收購這部電腦,我就把老大(PowerBook G4 733MHz)賣掉,買了一部速度更快一點的老二(PowerBook G4 1.33GHz)。這部老二的作業系統從Mac OS X 10.3(Panther)跑到Mac OS X10.4(Tiger),到現在還是運作良好,而且比那些更新一點的視窗電腦跑得更流暢,這肯定是我其中一項最划算的投資。

Advertisement

About Calvin C. Yu

A digital publisher. A curator. A mindmapper. ^_^ www.netfish.cc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Technology 科技篇, Tools 工具篇 and tagged , , , ,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