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時

費時
零和遊戲

從前唸經濟學的時候,接觸過一個有趣的概念,叫「零和遊戲」(Zero-Sum Game),是博奕理論(Game Theory)的一部分。簡單而言,零和就是指在一個只有兩個人的情況下,甲的得益意味著乙的損失,甲與乙的得益與損失總和是零,即代表雙方存在必然的衝突。在日常生活中,跟我們關係最密切的零和遊戲大概就是時間分配。我們每一個人都只有廿四小時,多花了時間做某件事,可運用的時間自然相應減少,這是我們必然面對的限制,絕無例外。

社交網絡現在已經成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根據美國最近一項調查,美國人花在網上的時間中,有22.7%是花在社交網絡上,相較前一年同期,增長達43%。單以Facebook而言,據說香港已有超過3,500,000個帳戶,參與社交網絡在我們不少人的每天廿四小時當中,已穩佔一席位。那我們犠牲的究竟是甚麼時間呢?是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是睡眠時間?還是靈修安靜的時間?

我相信正是因為時間的零和特性,所以在不同場合中,都聽到弟兄姊妹覺得參與社交網絡很浪費時間。然而,我同時亦聽到有弟兄姊妹分享社交網絡令他們能善用時間跟不同的朋友保持連繫。這當中的關鍵就在於時間管理。

費時?省時?

在時間管理的課題中,有所謂「做正確的事」(Doing the right things)和「正確地做事」(Doing things right)。甚麼才是正確的事?可參考一下華理克牧師(Rev. Rick Warren)的分享:

華理克談為人生目的而活

花時間參與社交網絡是否「做正確的事」呢?按照華理克牧師的分享,那要看我們的目的何在。在個人的體驗上,運用社交網絡為我省下不少時間,令我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更有效地與朋友們保持連繫,鞏固、深化、延伸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的關係。

除了「做正確的事」之外,如何「正確地做事」也是不容忽視的。我有一位友好的弟兄,對服事年青人很有心。他常常在靈修後把所讀的聖經經文的中英文版放到Facebook上。我有時候很不長進,沒有靈修讀經,他分享的經文往往成為我的一點亮光與提醒。後來,他告訴我,在他服事的年青人當中,有不少未信主,也不願讀經。但他在跟這些年青人的接觸中,發現原來他們是有留意他所分享的經文,而且會加以咀嚼和思考。這位弟兄善用社交網絡,令其成為以真理祝福年青人的有效渠道。

曾聽過一位牧師講道,提及我們有時候會對現實社會中一些現象感到大惑不解,但這些時候往往是我們要去思考我們作為基督徒應如何自處和回應的關鍵時刻。面對社交網絡帶來的挑戰與嶄新溝通模式,在我們把有限時間花在社交網絡上的時候,我們有否思考作為基督徒,應如何正確地運用這些資源,善用光陰,為神國出力呢?

「你們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哥羅西書四章5節)

延伸閱讀
1. Social Networking Dominates Our Time Spent Online
2. 華理克 (Rick Warren) 談為人生目的而活

互動平台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原文在2010年11月19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Advertisement
Posted in Experience 體驗篇, NetFish 漁翁撒網篇, Social Networking 社交網絡篇, Thoughts 感想篇 | Tagged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禾場

禾場
未得之地

四十四年前,九龍城寨還是一個三不管的地方。潘靈卓Jackie Pullinger)隻身從英國來港,進入九龍城寨服事城寨中人,傳揚福音,並建立聖士提反會幫助吸毒者以福音戒毒,她的委身事奉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後來她把經歷寫成《追龍》一書,描述神如何帶領她走進一個完全不可知的境地服事,又如何以豐盛的恩典帶領她跨過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克服的難關。

九龍城寨已經成為歷史,但需要福音的地方卻隨著時代的轉變、虛擬世界的出現等因素而比以往更多更廣。現時的社交網絡世界,與當日的城寨有幾個共通點。第一,很多人並不了解當中的實際情況,只是站在外圍指指點點;第二,媒體的報導往往偏向於負面訊息(如私隱問題、網絡欺凌、浪費時間等等);第三,對福音與牧養的需要極大。

我們今天接觸到的社交媒體,大部分都只有數年歷史,但實際上它已令我們的溝通模式出現重要的範式融合,從現實生活中的實時溝通延伸至網上多元化且非實時的溝通。這些轉變很多時候是革命性的,是我們不能單憑過去的經驗去解讀的。就像城寨一樣,如果不像潘靈卓般走入禾場當中,與有需要的人同行,我們永遠不會明白箇中情況和需要!

嶄新禾場

到底社交網絡只是曇花一現的時興玩意,還是一片嶄新的禾場?下面這段影片為社交網絡的影響作了一個很精彩的簡介:


社交媒體革命(Social Media Revolution)

社交網絡帶來的衝擊,無論在速度、深度、廣度各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對於參與社交網絡的人來說,社交網絡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對於未參與社交網絡的人來說,隨著身邊越來越多朋友參與社交網絡,參與的意欲與壓力都與日俱增。我絕不是說所有人都會參與社交網絡,但參與的人為數不少卻是不爭的事實。據說香港已有超過3,500,000個Facebook帳戶,即使我們把當中的不活躍的戶口、測試戶口、一人多戶、非個人帳戶等情況扣除,也絕不是一個小數目。菲律賓旅遊車人質事件發生後不到半天,Facebook上已出現多個專頁悼念遇難者。其中一個專頁「為菲律賓被挾持本港康泰旅行團死難者默哀, 仍生環的祈禱」在當天半夜已有接近200,000人參與,社交網絡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我們肩負著將福音傳到地極的使命,社交網絡讓我們可以突破地域界限,把福音異象與訊息透過可信任的連繫(Trusted Connections)廣傳,難道我們可以對這一片嶄新的禾場視而不見嗎?在這片新禾場上,我們每天都與朋友們有著各種不同形式的交流,為何福音異象與訊息不可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呢?

你準備好了嗎?

「(耶穌)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約翰福音十三章15節)

延伸閱讀
1. 時代論壇:舞台劇《追龍》將重演 潘靈卓細訴城寨宣教情
2. Wikipedia: Jackie Pullinger
3. Facebook「為菲律賓被挾持本港康泰旅行團死難者默哀, 仍生環的祈禱」專頁
4. 真証傳播Fans Club @ Facebook

互動平台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原文在2010年11月12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Posted in Experience 體驗篇, NetFish 漁翁撒網篇, Social Networking 社交網絡篇, Thoughts 感想篇 | Tagged , , , | Leave a comment

身教

身教由我做起

《世說新語‧德行第一》中記載了一個我很喜歡的故事,叫「謝公教兒」。 故事的主人翁謝公,就是東晉時著名的政治家及軍事家謝安。內容說謝公夫人問謝公,為何沒有看見他教導孩子,謝公回答說自己常常以身作則,教導孩子。身教相較於言教,往往更有說服力。

社交網絡為教會及基督教機構提供平台,加強與會友、支持者、合作伙伴等的溝通與連繫。只要稍為留意一下,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教會或機構在社交網絡上分享訊息,但似乎乏人問津,無人「讚好」。當然,這與該教會或機構的支持者使用社交網絡的習慣不無關係。然而,教會或機構本身的同工呢?就教會或機構分享訊息而言,有誰比教會或機構本身的同工更明白該訊息背後的意義呢?有誰比他們更有動力去分享推動,令訊息廣傳呢?最明白及理應最支持這件事的人,都沒有以行動參與分享,肯定令說服力大為失色!

大學》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傳福音及推動機構異象的角度看,福音及異象推動者本身的核心成員是最先要推動的,然後到支持者,再到對福音及異象未有認識的群體。如果教會或機構上下一心,人人抱著「推動異象‧由我做起」的態度,每出一項訊息更新,自家同工身體力行,率先讚好支持,產生的果效肯定會不一樣。

社交網絡的溝通模式首重真心分享,所以這裡講的支持,絕非公式化動作,而是真心認同福音使命與機構異象的自發支持。這種行動上的支持不單可以成為榜樣,提醒其他弟兄姊妹效法,亦會令該訊息在「熱門動態」中排名提高,讓其他人有更多機會看到該訊息!

息息相關

以身作則,由我做起只是第一步。在社交網絡多層面、多元化、多向度的溝通模式中,要令對方感受到與自身的關聯性才是令榜樣成為效法對象的關鍵部分。

德國福士汽車在2009年籌辦了一個有趣的比賽專案,叫「趣味理論」(The Fun Theory)。該專案旨在具體實踐透過有趣的方式令人們改變行為,為好事出力。其中一個參賽作品「鋼琴樓梯」(Piano Staircase),運用充滿想像力的方式令接近七成的使用者自願捨棄扶手電梯而用樓梯,為保護環境出力:


鋼琴樓梯(Piano Staircase)

「鋼琴樓梯」令行為改變的原因似乎在於「趣味」,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在於「趣味」令「鋼琴樓梯」與使用者之間產生關聯,而「趣味」對使用者的吸引力比使用扶手電梯節省的氣力來得重要,結果形成行為上的轉變。

看完這個有趣的例子後,會否為你在社交網絡環境中實踐身教帶來進一步的啟迪?

「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約翰福音十三章15節

延伸閱讀
1. 維基百科:謝安
2. 維基百科:大學(著作)
3. TheFunTheory.com
4. Piano Staircase

互動平台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原文在2010年10月28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Posted in Experience 體驗篇, NetFish 漁翁撒網篇, Social Networking 社交網絡篇, Thoughts 感想篇 | Tagged , , , ,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真相

真相

人云亦云

《戰國策·魏策二》中有一個記載,說龐蔥要陪太子到趙國去做人質,怕魏王在他離開後聽信小人讒言,對他產生懷疑,故問魏王如果有人說街上有老虎,他會否相信。結果是如果只有一個人說,魏王就不相信;如果有兩個人說,魏王就會將信將疑;如果有三個人說,魏王就會相信。龐蔥於是對魏王說:「很明顯街上不會有老虎,但因為三個人說有,就好像真有老虎一樣。趙國邯鄲與魏國大粱間的距離比這裡跟街上的距離遠得多,議論我的又不止三個人,希望大王能明察,不要聽信流言。」儘管龐蔥已花盡心思提醒魏王,最後魏王還是因信讒言而疏遠龐蔥。由於這個典故,出了「三人成虎」的成語,意指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

社交網絡令我們每個人都能輕易掌握方便快捷的傳訊工具,讓訊息快傳及廣傳。在社交媒體上,我也跟大家一樣,會轉載不同訊息,與其他人分享。這令我對「三人成虎」的成語有一番更深的體會。有一位剛參與Facebook不久的朋友看了一篇報章報導,指有35%的Facebook用家後悔留言,於是發電郵向我查詢,問在Facebook留言是否真的很危險。

這個調查是由世界著名電腦及網絡安全軟件公司F-Secure透過網上問卷形式進行。在F-Secure所發佈的新聞稿中,沒有詳述問卷調查所根據的研究方法。以其調查涵蓋平台(Facebook / Twitter / Stumbleupon )會員人數之多(數以億計)、網上問卷調查成本之低、調查期間之長(3個月),整個調查的樣本卻只有450人,實在令我對調查的嚴謹程度及調查方法是否科學化產生很大的疑問。然而,報章在報導時卻只選取了最唬人的數據作標題以吸引讀者。我絕非全盤否定調查的結論,只是認為所用的調查方法並不能提供充足證據支持調查的結論!

在社交網絡上,我們分享訊息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個人的認證或關注。這則新聞在Facebook上被廣泛傳播,多數情況下都是順著新聞的結論再添加個人評價。這其實是已經等於認同新聞的結論,而再進一步添加個人經驗或意見,接收訊息的朋友又會進一步把這個過程重複。於是本來並不科學的結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變成一個更具權威性的結論!大多數人都不會關心該項研究的基礎是否扎實,方法是否嚴謹,只會記住那些有問題的結論!這反映了在社交網絡中透過可信賴的連繫(Trusted connection)分享資訊的黑暗面:透過可信賴的連繫分享正確有用的資訊固然可製造極佳正面效果;但運用不當,亦能變成以訛傳訛的高效工具!

作鹽作光

換一個角度看,社交網絡的快速傳訊特性,亦令我們有更多作鹽作光、令真相顯明的機會。對於新聞報導,或許我們會覺得難以辨別真偽;但在屬靈層面,我們卻可以有不少發揮空間。


換一個角度

近年萬聖節已變成商業化的噱頭,被商人粉飾成一個看似有趣的節日,很多人都不會考究其來源,小孩亦以扮鬼為樂。今年我看到不少住宅區商場早在十月初已紛紛換上萬聖節的主題裝飾,社交媒體上也有很多人分享各種跟這些萬聖節裝飾相關的照片。作為基督徒,我們是否明白萬聖節的真相呢?我們可如何善用社交媒體作回應呢?在此謹與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作為參考。第一,我會避免對這類訊息「讚好」(Like)及作進一步分享,以免成為間接的代言人,令萬聖節的真相被進一步掩蓋。第二,我會分享介紹萬聖節真相的有關訊息及活動,冀能讓更多弟兄姊妹及親友從商業廣告以外的另一個角度了解真相,亦希望能透過社交網絡的強大延伸能力,將真相廣傳!

面對在社交網絡上廣泛流傳的各種糖衣毒藥,正是我們作鹽作光的最佳機會!

「求你以你的真理引導我,教訓我,因為你是救我的上帝。我終日等候你。」~詩篇 25篇5節

延伸閱讀
1. 35% Facebook用家後悔留言
2. Facebook users connect from work, but avoid the boss
3. 真証傳播:揭開萬聖節的真相
4. 真証傳播Fans Club@Facebook
5. 天倫樂雜誌:從萬聖節說起
6. 基督教佈道中心華恩堂:萬聖節究竟是何方神聖?
7. Facebook「基督徒只信神,不扮鬼」專頁

互動平台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原文在2010年10月22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Posted in Experience 體驗篇, NetFish 漁翁撒網篇, Social Networking 社交網絡篇, Thoughts 感想篇 | Tagged ,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數算

數算

數點人數

每次在新聞報導中看到關於遊行集會人數的統計數字,都覺得很有趣。主辦單位與警方的數字往往差別極大,我只好以兩者的平均數字作為依據。最近讀了一篇文章〈如何統計大型遊行集會的人數〉,總結由2003至2009年間19次點算經驗,解釋不同方法的特點。遊行集會往往是同時同地進行,在數點人數上都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困難,而社交網絡上的連繫與溝通在很多情況下都屬於非同步,因此要數算人數,比遊行集會的情況更困難。文章中提到數算參加人數的重要性:「人數顯示了事件的重要性、市民的關注程度及主辦者的政治能量。」同樣,對於教會及機構而言,在社交網絡上的參與究竟得到多少關注與回應,是衡量成效及調整社交網絡策略的重要指標。

Web 1.0的網頁時代,我們普遍採用頁面計算器的方式,數算到訪人數。然而,這個數字中卻滲有不少雜訊。首先,有很多搜尋引擎(如Google)會對網頁進行頁面存檔,因此頁面計算器記錄的數字中有不少這類數據,要把這些「非人」數字分割出來以反映真實到訪人數,得大費周章。另外,搜尋引擎和互聯網瀏覽器的頁面存檔功能亦會令頁面計算器的記錄出現徧差。

到了Web 2.0的互動時代,很多社交媒體都會提供內置的統計功能。然而,由於不同媒體各有不同計算功能,教會及機構的同工要有一個整全的評估,就要綜合不同數據再加以分析。要解決這個問題,我會推薦運用免費的網址縮短服務(URL Shortener)以較集中的方法數算回應。

檢視成效

舉例來說,假設一個教會或機構同時設有網站、網誌、YouTube影片頻道、SlideShare簡報分享頻道等作為不同類型資料的基地,而運用電郵通訊、Facebook、Twitter作為主要的訊息發放途徑。同工可以在發放訊息前先把相關的連結透過網址縮短服務「變身」,然後在通過電郵通訊、Facebook、Twitter發放訊息時使用經「變身」後的連結,網址縮短服務就能把透過這些途徑接收訊息而點按有關連結網址的數據記錄下來。

這種方法的重點是建基於一個假設:如果看到資訊的人選擇點按(click)連結以獲取進一步資料,就表示這個人對有關資料感興趣。由於點按是主動的行為,因此能較準確地數算閱讀人數。把不同平台的點按數據集中起來分析,能令負責的同工更有效率地取得所需資料。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點按數據分析(部分)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點按數據分析(部分)

我最早接觸的網址縮短服務是TinyURL,後來bit.ly逐漸冒起,最近Google也推出goo.gl。經過比較之後,我還是最鍾愛bit.ly。一方面它能提供比較詳盡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功能,另一方面它能提供自訂縮短後網址的功能,例如http://bit.ly/netfishhk

在信仰上,聖經提醒我們常常檢視屬靈生命,以得著智慧去面對未來的挑戰。在運用社交網絡推動福音使命及相關事工上,社交網絡為數算回應與關注帶來新的挑戰。然而,只要掌握適當的方法,教會及機構就能以極低成本掌握數據,更全面地檢視在社交媒體上的工作成效,優化社交網絡策略。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九十篇12節

延伸閱讀
1. 〈如何統計大型遊行集會的人數
2. 維基百科:網址縮短服務(URL Shortener
3. Google URL Shortener Opened To The Public; Comparing To Bit.ly & Twitter
4. bit.ly basics

互動平台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原文在2010年10月14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Posted in Experience 體驗篇, NetFish 漁翁撒網篇, Social Networking 社交網絡篇, Thoughts 感想篇 | Tagged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鄰舍

鄰舍

左鄰右里

中國人向來重視鄰里關係,增廣賢文有云:「遠親不如近鄰」。我自小對鄰舍的觀念都跟地理規範分割不開。「鄰」必定是「近」的,非左則右,故有所謂左鄰右里。重視鄰里關係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彼此守望相助,互相照應。隨著人際關係的網絡從現實世界延伸至網絡世界,社交網絡令我們有了新的守望和照應方式。

2009年4月初,英國牛津一名16歲男孩在Facebook向一名陌生的馬里蘭女孩發了一封私人電郵,暗示自己準備自殺。女孩馬上告知母親,並輾轉聯繫到英國警方。英國警方跟時間競賽,結果在3小時內找到該名男孩,救了他一命。

2009年6月,一名英國男子在網上聊天室留言聲稱將於15分鐘內自殺。一位澳洲女士看到訊息後馬上通知一位住在英國的網友,合力找出這名男子的郵遞區號,並通知當地警方。警方在男子自殺後30分鐘內抵達現場,發現該男子已半昏迷,可幸最終都能成功把他救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裡面有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毗鄰」,我想這兩位獲救的人必定對這句話感受良多。社交網絡確實拓闊了我們的守望空間,鄰舍守望不再局限於左鄰右里。

隔離鄰舍

除了「左鄰右里」外,廣東話口語亦有云「隔籬鄰舍」(註:隔籬即旁邊的意思),但世界上有很多另類的「隔離鄰舍」。這些本為鄰舍的人,因為政治、宗教、種族等等不同原因而產生隔閡,即使近在咫尺亦如陌路人,甚至水火不容,就像被互相「隔離」的鄰舍。

Facebook和美國史丹福大學合作,推出Peace on Facebook專頁,希望「通過使來自不同背景的人能夠輕鬆地連接和共享他們的想法,我們可以減少世界上短期和長期的衝突。」這個專頁展示每天有多少不同的傳統敵對族群在Facebook上成為了朋友。這些傳統敵對族群包括地域上、宗教上和政治上對立的族群。Facebook的首席營運官Sheryl Sandberg解釋設立這個專頁背後的理念:「要射擊一個跟你有私交的人是否會較為困難呢?我們認為是的。當你看過一個人家裡孩子的照片後,要去憎恨這個人會否較為困難呢?我們認為是的。」

聖經教導我們所有有需要的人都是我們的鄰舍,而愛鄰舍是我們在愛主以外最大的誡命。然而,以往要關心一些有需要但卻在地域上遠離我們的人,總有相隔萬重山的感覺,除了用捐款方式,就沒有著力處。但科技的進步令我們能更容易表達我們對鄰舍的關懷。一些以前不可能的事,現在變成可能。

10年前,全球191個國家共訂千禧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期望透過不同的減貧措施,在15年內令赤貧人口減半。彌迦行動今年發起10.10.10「彌迦2010」運動,動員一億基督徒在2010年10月10日祈禱、一千萬基督徒以手印方式表達支持,然後將手印送給全球其中一千名從政者,以記念貧窮社羣及提醒各國領袖兌現達致千禧發展目標的承諾。這麼大規模的動員,從前是不可想像的。現在透過社交網絡強大快速的連繫性,卻令它變成可能。以香港的情況為例,基督教扶貧機構施達基金會在香港透過Facebook舉辦「記念貧窮‧舉手之勞」的活動,讓基督徒只要拍下手印照片再上傳到Facebook,都可以輕鬆地參與這個運動,為鄰舍守望。再過幾天就到2010年10月10日,你願意為身在他方、備受貧窮折磨的鄰舍們守望禱告、舉手拍照嗎?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路加福音十章27節

延伸閱讀
1. UK teenager ‘saved by Facebook’
2. Suicidal British man saved by online friend in Australia
3. Peace on Facebook
4. How Facebook Is Redefining Privacy
5. 九龍城浸信會張慕皚牧師講道:
> 誰是我的鄰舍?(一)
> 誰是我的鄰舍?(二)
6. 施達基金會「記念貧窮‧舉手之勞」10.10.10「彌迦2010」運動
> 「記念貧窮‧舉手之勞」10.10.10「彌迦2010」運動Facebook群組

互動平台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tangramhk.wordpress.com/2010/10/08/neighbours

(原文在2010年10月08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Posted in Experience 體驗篇, NetFish 漁翁撒網篇, Social Networking 社交網絡篇, Thoughts 感想篇 | Tagged , , , ,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鼓舞

鼓舞

鼓舞的威力

鼓舞的威力不容忽視。

前幾天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佈一項調查結果,發現與家人相處時間越長、溝通方法越多樣化,越能促進家庭和諧及心理健康。該調查的研究員也指出增加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並多點讚賞家人,能有效促進家庭和諧。在地球的另一邊,美國的研究亦指出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是令人類快樂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社交網絡延伸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亦在日常生活接觸以外,為我們提供更多樣化的溝通方式,帶來更多關顧與鼓勵他人的機會。兩位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授Caroline Haythornthwaite及Lori Kendall指出網上互動不但對現實生活中的社群有正面影響,網上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交互作用亦產生協同效應,共同建構成社群成員的互相支援機制。同時,互聯網及社交媒體的結合,為我們創建了一個充滿活力和不可或缺的溝通與資訊基建平台。它拓闊了我們溝通的渠道,配對了我們的溝通時間,消除了妨礙我們溝通的地域限制。

老友記Erwin去年暑假參加香港電台《窮富翁大作戰》節目,體驗籠屋(即床位寓所,可參見維基百科「香港人口」條目)居民生活,第一天晚上已因環境惡劣而難以入睡。凌晨四點,他在Facebook上留言抒發感受,竟然有朋友於極短時間內留言鼓勵,令他精神為之大振!在幾天遠離平日生活圈子的體驗過程中,他的家人朋友透過社交媒體就能得知他的情況,繼續為他鼓舞,並為他的身心靈代禱,陪伴他克服當中的困難與挑戰。

良性互動

前陣子我有家人因病半夜入院,凌晨時分我在醫院透過Facebook發出代禱呼籲,轉眼間就有多位朋友留言回應,表達支持,當中不乏平日絕少在Facebook現身的友好。到家人康復出院,我在Facebook留言報喜,又有多位朋友「讚好」(Like),令我得到莫大的支持。

常常會看到一些意見,質問Facebook為何只有「讚好」,沒有像YouTube般同時具備Dislike功能。我認為這正是Facebook高明的地方。方便易用的「讚好」功能令我們能簡便地表達正面的關心,促進人際關係間的良性互動。社會上已有太多令人宣洩不滿的渠道,媒體總是令我們太容易表達負面意見。Facebook這個設計令正面的回應得到發揚,實在是一大德政,由此而引發的良性互動令社交媒體的生態環境出現根本性的改變。

據說Facebook每天有30億個「讚好」,以Facebook登記戶口5億個計算,即每人每天起碼有6次「讚好」。如果扣除那些不活躍的戶口、測試戶口、一人多戶等情況,平均「讚好」數字將會更高。社交媒體專家Niall Harbison認為我們喜歡「讚好」的原因非常簡單:透過「讚好」,我們可以輕易給予對方肯定,同時亦可豐富我們的社交生活。

Liking@Geek & PokeLiking@Geek & Poke by Oliver Widder

在「讚好」的時候,我一直奉行「擇善而讚」的原則。一方面「讚好」是代表自己對某件事、某個意見、某個連結的肯定,就像印章一樣,它代表了個人認證。「讚好」用得濫了,「讚好」就失去其意義。另一方面,如果朋友留言告訴我他病倒了,我卻跑去「讚好」,那不是明擺著跟他過不去嗎?

我有好一陣子,因為工作等種種原因未能參與團契生活。透過社交媒體,我卻能繼續知道團契和團友的近況:團友病了,我能表達關心;團友生日,我能表達祝福。透過相互「讚好」,我能與團友保持交流,團友也知道我仍然存在;團友知道我忙碌奔波,會為我代禱打氣。社交網絡絕不可能代替我的團契生活,但卻在我最需要鼓舞的時候,令我與弟兄姊妹的關係得到鞏固、深化、延伸。

「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立比書四章8節

延伸閱讀
1. 港大調查 一個擁抱 一句讚賞 家庭更和諧(2010.09.27)
2. Happiness: What Makes People Happy? (2010.08.03)
3. Online interactions have positive effects for real-life communities (2010.04.05)
4. Erwin分享:善用神所賜的資源
5. 《窮富翁大作戰
6. Why Do People Click 3 Billion Facebook Like Buttons Each Day? (2010.07.17)

互動平台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原文在2010年9月30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Posted in NetFish 漁翁撒網篇, Social Networking 社交網絡篇, Thoughts 感想篇 | Tagged ,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留神

留白令人留神

當年黃霑曾在明報副刊寫過一個叫「廣告人告白」的專欄。那時候年紀還小,沒怎麼注意這個專欄。有一天一打開副刊就對那個專欄留上了神,因為那個位置是一片空白。細看之下,發現有一行很小的字寫著:「平時不看本欄的讀者,今天大概都會看一下本欄,這就是廣告人利用空白的道理。」寥寥數語,就把「留白令人留神」的技巧活現在讀者眼前。

事隔近三十年,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各式各樣資訊更激烈地爭逐我們注意力的時代,可是我們還是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由於資訊過多所帶來的煩厭指數相當高,我們或多或少都培養出一些注意力管理技巧,把有用資訊從眾多噪音中過濾出來。因此要爭取我們的注意力,要比以前更困難。要體會讓我們留神有多難,可以看看以下影片並跟隨當中指示(數一數白衣人把籃球互傳過多少次):

這段影片製作於1999年,是兩位著名認知心理學家Christopher Chabris和Daniel Simons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課程時設計的心理實驗,叫「選擇性注意力測試」。當我們被太多的資訊圍繞,我們會只留神於某些資訊,而忽略其他。這段影片令我充分感受到那種「視而不見」的情況有多嚴重。

選擇性留神

參與過社交網絡的讀者們對「選擇性留神」的情況更是絕不陌生。每天打開Facebook的動態消息(Newsfeed),儘管這些消息全部是來自我們選擇加入作為朋友的人或是「讚好」的專頁,但我們也會很自然的過濾掉一些無關痛癢的「噪音」(例如朋友在人家的農場裡偷了一條胡蘿蔔),而留神一些認為比較重要的資訊(例如朋友生病等等)。如果連把動態消息細看的耐性都欠缺,那更可能只會注意一些有趣的照片或圖像。對於希望透過社交網絡發佈資訊的教會或機構而言,這令運用社交網絡的難度提高不少。所以教會或機構在選擇分享甚麼資訊和如何分享方面要多花心思,格外留神,才可以讓讀者留神這些資訊。

前陣子寫了一篇〈網中鳥〉提到這幾年微博服務(microblogging)Twitter紅遍網絡世界,正因Twitter在過於豐富多采的互聯網中有著精煉簡潔而容易使用的特性,以文字為基礎,上限140字,也不設圖片功能,充分發揮像黃霑所展示那種「留白令人留神」的效果,得以脫穎而出。可是上個禮拜看到一則新聞,令我大惑不解。這則新聞是Twitter準備推出多媒體功能,豐富用戶的體驗,有評論者認為這些變革會令Twitter更像Facebook。難道我們的用戶體驗還不夠豐富嗎?Twitter這樣做不是在捨本逐末嗎?

水能覆舟,也能載舟

面對多姿多采的社交網絡資訊,我們可能會害怕它令我們花盡心神,忽略真正要「留神」的讀經、祈禱、靈修。然而,水能覆舟,也能載舟。只要運用恰當,社交網絡能帶來新的可能性,成為讓信徒留神牧養資訊,親近神的一個有力觸發點。今年八月中在Mashable網站報導有一位英國基督徒Chris Juby,從2010年8月8日起至2013年11月8日止,每天把一章聖經撮寫成一條Tweet透過Twitter發放(http://twitter.com/BibleSummary),計劃用三年多的時間把整本聖經1189章發送完,目的是希望能引起其他人研讀聖經的興趣。這個有趣的計劃倒真提高了我讀聖經的興趣,令我在看完他那140字的撮要後總想跟原來版本對照一下。

就像哈佛教授們的「選擇性留神」實驗所顯示:留神與否,存乎一心。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四章23節

延伸閱讀:

1. The Invisible Gorilla
http://www.theinvisiblegorilla.com/videos.html

2. 〈網中鳥〉@tangram.hk
https://tangramhk.wordpress.com/2010/08/17/twitter/

3. One Man Will Try to Tweet the Bible Over Three Years
http://mashable.com/2010/08/14/bible-on-twitter/

4. 部份Twitter上的讀經資訊
@BibleSummary
http://twitter.com/BibleSummary
@ibibledaily
http://twitter.com/ibibledaily
@idailybible
http://twitter.com/idailybible

互動平台:
Facebook專頁(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Twitter: http://twitter.com/calvinyu/netfish

文章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禁止衍生」條款授權,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9月24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Posted in NetFish 漁翁撒網篇, Social Networking 社交網絡篇, Thoughts 感想篇 | Tagged ,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挑戰

漁翁撒網

漁翁撒網

極地與高峰的挑戰

路易士.皮武(Lewis Pugh)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冷水泳手,常常挑戰那些最寒冷和嚴酷的游泳環境。他總喜愛在那些被認為是不能游泳的地標發掘新的游泳路線。2006年,他花了三星期游越受乾旱問題困擾的泰晤士河;同年,他成為世界第一個在五大洋(大西洋-1992年,北冰洋-2005,南極海-2005,印度洋-2006,太平洋-2006年)作長途游泳的泳手。2007年,為引起世人對氣候變化的關注,他挑戰北極的嚴寒,以18分鐘50秒在北極點寒冷徹骨(攝氏零下1.7度)的海水裡游了1公里。2010年,路易士再次挑戰體能極限,在海抜5,300米高,由冰川溶化所形成的額菲爾士峰映佳冰湖(Imja)裡游泳,期望憑過往在五大洋及北極點的成功經驗再次克服嚴寒。

他游了不到100米,就開始出問題。「在首100米,我用最快的速度游,很快我就發現我的手出現嚴重的問題。同時我幾乎透不了氣,我拚命吸氣,然後我開始窒息,並在水中嘔吐。」第一次挑戰高峰冰湖就差點要了他的命。「我聽說淹死是最平靜的死亡方式──這是我聽過最騙人的胡說八道。那是一種最令人恐懼和驚怕的感覺。」

路易士嘗試用他過去在五大洋和北極點游泳的成功經驗去克服眼前的難題,卻幾乎命喪當場,到底出了甚麼問題?他如何去克服這個挑戰呢?

社交網絡革命的挑戰

近年大行其道的社交網絡,為社會帶來鉅大的衝擊。以戶口數目計算,Facebook的用戶人數已超過5億,等同於世界第三大人口的國家,僅次於中國和印度。在商業社會中,社交網絡往往跟市場推廣拉上關係。在新聞媒體的報導中,卻集中報導社交網絡帶來的私隱問題。大家既驚嘆於社交網絡的魅力與威力,同時又對它存在不少迷思。例如:
1. 社交網絡只是年輕人的玩意;
2. 社交網絡是尖端電腦科技,要科技人才能搞得懂;
3. 使用社交網絡浪費時間;
4. 社交網絡令我的私隱受威脅;
5. 社交網絡很難用;
6. 社交網絡只是推廣工具;
7. 我們機構/教會缺乏資源,沒有餘力;
8. 我們不想過份倚賴電腦網絡;
9. 我們要建構一個教會及信徒專用的社交網絡;
(下刪三千字 ‧‧‧XDDDD(註))

在面對這場革命的時候,我們也許會像路易士一樣,被我們過去的經驗限制了我們的思維,出現如「網絡事工成不了氣候」、「我們不應沉迷網絡」、「上網浪費時間」等等想法。另一方面,我們也許會發現,我們把以往慣用的網上溝通方式套用在社交網絡上,效果強差人意。舉例來說,有些機構把自家網頁上的資料依樣葫蘆地搬到社交網絡平台上,卻發現沒甚麼具體效果。吾友Erwin有一句格言:「把問題定義清楚,就已經解決了一部份的問題。」(Defining a problem, is part of solving it.)社交網絡到底是甚麼呢?我們對社交網絡本質的了解有多少呢?

上面這段蜻蜓點水式的影片或許能讓我們多了解一點社交網絡的本質,但就算我們明白了社交網絡的本質,我們如何克服它所帶來的挑戰與迷思呢?

讓我們看看路易士的體驗是否能給我們一點啟發。

轉變心態克服挑戰

路易士在第一次嘗試失敗後,他的教練們跟他說:
「路易士,若你想完成這趟游泳,你必須有一個徹底的戰略轉變。你必須忘記你在過去23年游泳生涯中所學的每一件事。你必須把所有你在英軍服役時所學過有關速度和進取的每一件事放在一旁‧‧‧‧‧‧我們想你兩天後再上山,不要游得快,要用最慢的速度去游。不要用自由式,要用蛙式。還要記住,千萬不要用進取的態度游泳。在這個時刻,你要真正謙卑地游泳。」
(“Lewis, you need to have a radical tactical shift if you want to do this swim. Every single thing which you have learned in the past 23 years of swimming, you must forget. Every single thing which you learned when you were serving in the British army, about speed and aggression, you put that to one side……We want you to walk up the mountain in two days time, and instead of swimming fast, swim as slowly as possible. Instead of swimming crawl, swim breaststroke. And remember, never ever swim with aggression. This is the time to swim with real humility.”)

結果路易士以一個完全不同的心態去面對,最終順利完成創舉,同時亦啟發路易士有所反思:「一些事以前運作得很好,並不代表將來也能同樣發揮作用。現在我在做任何事之前,都會問自己到底需要怎樣的心態(mindset),才可妥善處理好這件事。」(“Just because something has worked in the past so well, doesn’t mean it’s going to work in the future. And similarly, now before I do anything, I ask myself what type of mindset do I require to successfully complete a task.”)

事實上,社交網絡為人類溝通經驗帶來了革命性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它革新了人類溝通的經驗、速度與效率。正是因為這種鉅大的轉變,令我們的舒適區域(Comfort Zone)受到重大挑戰。面對這場革命,我們需要的正是像路易士的謙卑心態,以免被過往經驗捆綁了思維空間。社交網絡帶來的溝通模式革命無疑令我們面對不少新挑戰,也帶來不同層面的負面影響。然而,水能覆舟,亦能載舟,社交網絡同時也為基督徒、教會和機構提供非常有效的工具,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我們可以鞏固、深化與延伸弟兄姊妹間的關係,亦可以成為輔助傳福音和牧養的工具。社交網絡不是單純的網絡事工,它的意義就好比是人類從寫信溝通轉變為用電話溝通。電話的出現沒有取代面對面的交流,同樣社交網絡也不會令我們變成單純的網上信徒,不再聚會。

漁翁撒網的挑戰

在過去兩年間,我在參與不同機構的事奉中都極力推動恰當運用社交網絡以拓展事工,當中有扶貧機構、有出版社,也有以跨媒體形式推動福音工作的機構等等。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儘管社交網絡大行其道,教會及福音機構亦有各種不種程度的參與,但似乎沒有太多從信徒角度分享社交網絡的影響、迷思和解讀相關新聞等等的平台。這個專欄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這個平台,分享一些關於社交網絡及科技應用的看法與經驗,同時跟來自五湖四海的弟兄姊妹互相交流,彼此同工,為神的國出力。

這個專欄取名為「漁翁撒網」,主要是取材於馬太福音四章19節 :「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隨著時代的轉變,面對看不透的網海,我們在往前踏出一步時或有忐忑不安,但我們只要憑信心下網,堅信我們付出最好的,神自會按衪的心意成就。

社交網絡其中一個重要特點,是互動與參與。這個平台的成效,也在於各位讀者的參與。為了促進互動與讀者參與,除了在真証傳播網頁的文章外,「漁翁撒網」在Facebook上也設有專頁「漁翁撒網@真証傳播」,讀者亦可在Twitter (http://twitter.com/calvinyu/netfish)上跟進最新的討論。希望讀者們能透過這些社交網絡平台提出建議或有興趣的問題,讓我們共同建構一個能成為彼此祝福的互動空間。

延伸閱讀:

1. 聖經馬太福音四章19節 及路加福音5章1-10節

2. Lewis Pugh swims the North Pole
http://www.ted.com/talks/lang/eng/lewis_pugh_swims_the_north_pole.html

3. Lewis Pugh’s mind-shifting Everest swim
http://www.ted.com/talks/lang/eng/lewis_pugh_s_mind_shifting_mt_everest_swim.html

註:XDDDD 是代表大笑的意思,是社交網絡上常見的用語。

(原文在2010年9月17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Posted in NetFish 漁翁撒網篇, Social Networking 社交網絡篇, Thoughts 感想篇 | Tagged , , , , , , , , , , , , , , , | 1 Comment

網中鳥

牠也懂twitter!(2005.01.11@美國夏威夷威基基海灘)

牠也懂twitter!(2005.01.11@美國夏威夷威基基海灘)

無論是在友儕閒談中,或是在培訓課堂中,只要提到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ing),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Twitter是甚麼玩意兒?」我總是很簡單地回答:「互聯網上的短訊(SMS)!」

Twitter的中文意思是「啁啾」,即鳥鳴聲,同時有「短小而無關痛癢的資訊」的含義。它的非官方中文譯名是「推特」,大概是音譯。在維基百科上有詳細的發展背景和歴史:

英文版:http://en.wikipedia.org/wiki/Twitter

中文版:http://zh.wikipedia.org/zh/Twitter

CommonCraft製作了一段很簡明的短片用淺白的英語介紹Twitter,相當有趣:

Twitter被歸類為微博服務(microblogging),是短小精悍的推播引擎。我最初接觸Twitter,大概是在2007/2008年左右。在互聯網資訊泛濫的洪流中(只要看一看新浪網的首頁,你馬上就能充分感受到這股洪流!),Twitter就好比是一道清泉,用戶界面既簡潔,用法也方便簡單,而且以文字為基礎,上限140字,也不設圖片功能。

140字的嚴格限制,令用戶必須以最精煉的文字表達所思所想,於是其他用戶只花很短的時間就能掌握資訊,亦能快捷地把不感興趣的資訊過濾。我常常強調,能令你感興趣的資訊,寥寥數字就能吸引你的注意力(例如豐澤門口這個4字!);不能令你感興趣的資訊,寫得再長,你也不會留心(例如銀行信用卡或八達通的用戶條款!)。所以Twitter這個返璞歸真的通訊模式,令溝通更簡潔,更有效率。

運用Twitter溝通,能夠不分時地進行,因此無論你是用電腦(Windows,Mac,Linux等),智能手機(iPhone,Android手機等),還是最簡單的普通手機,你都能以不同方式發放及接收Twitter的訊息(稱為Tweets)。這個跨平台的優勢,令Twitter的用戶差不多隨時隨地(只要能上互聯網或手機網絡)都能參與其中,也令Twitter在突發事件的訊息傳遞上比傳統媒體更快。由2009年伊朗大選引發的示威抗議活動,目擊者透過Twitter突破官方的媒體封鎖把實時訊息傳到國外,據報導連美國國務院也為此而要求Twitter把預定的系統維護時間推遲以避免訊息中斷;到前陣子看到的一段趣聞,一名身處日本秋葉原商場洗手間如厠的男士發現沒有厠紙,用Twitter求救。結果求救訊息在瞬間廣泛傳播,20分鐘後真有人拿厠紙相救,雖然沒法核實訊息內容的真偽,但Twitter傳訊的驚人速度可見一斑。

今年6月初iPhone 4發表當天,參與簡報會的傳媒(包括最少一家香港/台灣媒體)爭相透過Twitter把Steve Jobs的簡報內容即時推播到全世界,讓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即時知道iPhone 4的最新資料,連Steve Jobs在簡報期間上網失敗的事,也在瞬間傳遍地球。那天我透過iPhone上的Twitter軟件追看iPhone 4的最新消息,可深深感受到眾媒體爭分奪秒的氣氛,從以下兩張截圖中就可看到媒體間競爭的激烈程度(每段訊息右上角顯示的時間代表該段訊息是在多少時間之前發放):

上週六看到Mashable上的一則報導,有一位英國的基督徒Chris Juby,從2010年8月8日起至2013年11月8日止,每天把一章聖經撮寫成一條Tweet透過Twitter發放(@BibleSummary),計劃用三年多的時間把整本聖經1189章發送完,目的是希望能引起其他人研讀聖經的興趣,其志可嘉。發送倒是易事,難就難在要把一章聖經撮寫成最多140個字母的句子,也許他可以參考下面這個50字的聖經撮要,找些靈感!^___^

The Bible in 50 Words or Less:
God made, Adam bit, Noah arked, Abraham split, Jacob fooled, Joseph ruled, Bush talked, Moses balked, Pharaoh plagued, People walked, Sea divided, Tablets guided, Promises landed, Saul freaked, David peeked, Prophets warned, Jesus born, God walked, Love talked, Anger crucified, Hope died, Love rose, Spirit flamed, Word spread, God remained. Amen.
Posted in Social Networking 社交網絡篇 | Tagged , , , , | 7 Comments